文︱陆弃广州米牛
又一场外交大戏。地点不在中东,而是在纽约。美国以东道国身份,直接不给巴勒斯坦官员发放签证,硬生生把他们挡在联合国大会门外。理由?不公开、不透明,就一句“不许来”。这操作,既粗暴又霸道。于是法国总统马克龙忍不住开口了,四个字——“不可接受”。
这可不是客套外交辞令,而是赤裸裸的公开谴责。要知道,法国可算是美国最稳固的盟友之一。盟友当众打脸,这就说明问题严重到不能再装了。马克龙说得直白:撤销这个措施,必须保证巴勒斯坦的代表权。这不是在帮巴勒斯坦说话,而是直接揭穿美国玩双标的把戏。
华盛顿上周明确表示,不允许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等人赴纽约参会。偏偏就在这次联大,有不少美国的盟友打算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。于是问题就来了,美国到底怕什么?怕阿巴斯站在联合国讲台上把话说穿,怕更多国家当场倒戈,怕自己维持几十年的叙事彻底崩盘。干脆一刀切,把人拦在门外。
问题是,联合国大会可不是美国的内政秀。东道国协议写得清清楚楚:美国作为东道主广州米牛,有义务保证所有联合国成员、观察员能参会。这不是人情,这是国际义务。马克龙正是抓住这一点,戳破美国的伪装。他话里透着火气:“这是不可接受的。”潜台词很清楚:你美国不只是霸道,还违反规则。
美国习惯了定义游戏规则,欧洲却越来越不愿意陪演。法国尤其如此。马克龙在跟沙特王储通话后立刻发声,顺带强调自己要和沙特共同主持巴以“两国方案”会议。这一前一后,就是典型的外交操作:批评美国、捧高自己。谁才是真正推动解决方案的人?不是霸道拦人的美国,而是拉拢伙伴的法国。
美国的算盘也很明显。不给巴勒斯坦代表签证,就是要削弱他们的国际存在感,让联合国大会的舞台尽量保持单声道。但问题是,这种操作只会适得其反。你拦得住几个人,却拦不住几十个国家的态度。越是这样粗暴,越逼得欧洲、中东、甚至全球南方国家站到巴勒斯坦一边。
影响是双重的。第一,对美国来说,国际信誉继续流失。你一边高喊“规则秩序”,一边自己当场撕毁东道国义务,这不是自己打脸是什么?第二,对欧洲来说,这是一次战略转型的机会。法国扮演了那个“敢说不”的角色,把自己包装成“公正的中间人”。在巴以问题上,谁能把姿态摆出来,谁就能赢得话语权。马克龙显然嗅到了这个机会。
美国是否会退让。马克龙说得很明白,要求“撤销这一措施”。如果华盛顿真让步,那就是一次罕见的公开低头,意味着盟友压力能撬动美国。如果不让步,那矛盾就彻底公开化,美国和欧洲的裂痕会更明显。
从更大的格局来看,这一幕其实是全球秩序正在碎裂的缩影。美国不再是那个说一不二的“世界警长”,连老牌盟友都敢在正面战场上开炮。法国的动作,不只是情绪化,而是战略性的:站出来,就能在巴以议题中抢占道德高地。未来谁来主导中东和平?美国靠强硬压制,欧洲靠舆论和外交斡旋,答案正在重新书写。
所以,这不是一句“不可接受”那么简单。这是法国对美国说:规则不是你独有的玩具。也是对世界说:纽约不该成为某个大国的后院,而应该是联合国的会场。
美国或许还会嘴硬,法国也未必真能左右局势,但至少有一点,全球正在看清——巴以问题的战场不只在加沙,更在纽约,更在盟友的分裂里。
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