▎药明康德鼎冠配资
编者按:恶性脑俗称“脑癌”,胶质母细胞瘤(GBM)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、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脑癌之一。因患者致死率高、生存期短,其被认为是“致命脑癌魔咒”。过去20多年,美国FDA批准了多款脑胶质瘤相关疗法,改善了部分患者的生存状况。为攻克GBM治疗挑战,当前全球有大量创新药物管线正在推进。作为医药创新的赋能者,药明康德依托一体化、端到端的CRDMO平台,也在持续助力全球合作伙伴,加速以GBM疗法为代表的突破性疗法更快走向病患。
今年以来,胶质母细胞瘤(Glioblastoma Multiforme,GBM)新药研发领域迎来了一些新的进展,涉及小分子、多肽、细胞疗法等。这些最新研发进展,为GBM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。
GBM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、且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之一。其可怕的侵袭性在于,肿瘤细胞会像树根一样深入大脑组织,难以彻底清除。而且,作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,血脑屏障的存在也让许多药物难以到达病灶,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。目前,GBM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、放疗、化疗以及新兴的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,如小分子靶向疗法、抗体靶向疗法等。
尽管GBM治疗近年来有所进步,但由于其高度侵袭性、高复发率和治疗耐药性等,整体临床治疗仍面临严峻挑战。数据显示,GBM患者确诊后的中位总生存期仅12~15个月,五年生存率不足10%。
图片来源:123RF
上百条临床管线推进鼎冠配资,形成多元化抗脑癌“组合拳”
近年来,随着科学界对胶质母细胞瘤病理生物学认识的不断深入,全球涌现出更丰富的创新研发管线。据公开资料,目前全球针对GBM的临床在研项目超过200个,覆盖小分子、抗体药物、各类偶联药物、细胞和基因疗法、核酸药物以及多肽药物等多种治疗模式。
在众多GBM临床管线中,小分子占据近半数比例。它们主要针对已在其他瘤种治疗领域得到验证的靶点,包括EGFR、CDK4/6、XPO1、FGFR、PARP等。上半年小分子领域有多项进展:例如,Kazia Therapeutics年初宣布正与FDA讨论其具血脑屏障穿透能力的PI3K/Akt/mTOR通路小分子抑制剂paxalisib在治疗新诊断GBM患者的潜在注册途径。该产品已在2/3期GBM临床研究中取得积极结果,达到总生存期的主要终点。再例如,从Mirati Therapeutics收购获得的PRMT5抑制剂MRTX1719(BMS-986504)于今年3月启动了针对
MTAP基因缺失的复发性GBM患者的美国1期临床研究。
与此同时,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内的抗体疗法以及相关联合疗法,是GBM临床研究的重要探索方向。数据显示,当前有几十款抗体药物正在探索用于治疗GBM的潜力,涵盖了多种在其他癌种经过验证的靶点。比如Vaximm公司今年3月公布了口服抗VEGFR-2试验性疫苗VXM01联合抗PD-L1单抗avelumab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2a期试验积极结果,支持其进一步的临床研究。
细胞和基因疗法也是GBM在研管线的重要组成部分,涵盖了DC细胞疗法、NK细胞疗法、CAR-γδ T细胞药物等类型。上半年这一领域也取得多项进展。比如Genenta Science公布的Temferon长期随访数据显示,该疗法在治疗新确诊的具未甲基化MGMT基因启动子(uMGMT)的GBM患者中,两年生存率稳定维持在29%,中位总生存期保持17个月。这是一种通过将体外基因转到自体Tie2+造血干细胞/祖细胞(HSPC)中,利用肿瘤浸润的单核细胞/巨噬细胞,将免疫调节分子递送到肿瘤微环境中的疗法,从而重塑肿瘤免疫环境并激活持续性免疫应答。
放射性疗法近年来在癌症治疗领域也大放异彩。Telix Pharmaceuticals在4月公布的TLX101 2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表明鼎冠配资,这款靶向L型氨基酸转运蛋白1(LAT-1)的放射性药物可有效穿透血脑屏障并精准辐射癌细胞,且耐受性良好。Plus Therapeutics公司今年3月宣布,其放射治疗药物Rhenium(186Re)obisbemeda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1期临床试验结果亮眼:接受大于100 Gy该药治疗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(OS)为17个月,是接受标准治疗患者的中位OS(8个月)的两倍多。
此外,其他创新疗法也取得突破性进展。Sapience Therapeutics公司于6月公布的lucicebtide(ST101)2期临床试验显示,该C/EBPβ拮抗剂多肽新药在新确诊和复发性GBM患者中均表现出良好的疾病控制效果,目前已获得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资格。此外,Laminar Pharma于3月宣布其合成油酸衍生物LAM561在新诊断GBM患者的关键性2b/3期临床试验中取得积极结果,特别是在MGMT甲基化患者中显示出无进展生存期改善趋势。MimiVax公司2月份公布的SurVaxM 2b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,这款靶向survivin的肽模拟免疫原能够有效刺激患者自身免疫反应,在控制肿瘤生长和预防复发方面展现出良好潜力。
产业合力攻克挑战,力争打破致命的“脑癌魔咒”
当前,GBM的新药开发过程仍面临重重挑战。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,难以穿透血脑屏障、肿瘤自身的免疫抑制、肿瘤异质性、复发耐药等等,均是GBM治疗需克服的难题。当下,业界正在探索多种新的治疗策略,比如通过创新递送技术突破血脑屏障,持续探索创新药物类型的潜力,通过联合疗法改变胶质瘤免疫抑制微环境或提高疗效等等。
攻克挑战,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。作为医药创新的赋能者,药明康德多年以来通过其一体化、端到端的CRDMO平台,为包括GBM在内的广泛疾病新药研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,助力全球合作伙伴加速突破性疗法面世,早日造福病患。
以突破血脑屏障挑战为例,GBM作为中枢神经系统(CNS)肿瘤,血脑屏障是药物递送的一大障碍。许多药物难以穿透血脑屏障,到达肿瘤组织,导致治疗效果不佳。因此,业界正在持续探索各种新策略。
在这一领域,显示,药明康德DMPK自2009年起开始进行CNS相关研究,拥有超过15年的临床前CNS药物研发经验,建立了针对CNS药物体外血脑屏障通透性评价的特色且准确性较高的“漏斗”模型。对于主要通过被动扩散入脑的CNS药物,“漏斗”模型的评估准确性为100%。通过完善的体外、体内测试平台,药明康德DMPK能够快速、准确、高效地对CNS药物进行全方位药代动力学相关评价,筛选出具有良好的脑通透性及稳定性的CNS候选药物。根据早前公开信息,该平台已完成包括常规小分子、治疗性蛋白、寡核苷酸等新分子实体类型项目百余项,成功助力全球客户多个CNS药物进入临床阶段。
再例如,在GBM的研发管线中,也有一部分研究在探索靶向蛋白降解剂(TPD)的治疗潜力,其中包含分子胶和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(PROTAC)分子管线。在这一新兴药物分子领域,药明康德也在持续助力全球合作伙伴加速创新分子的研发进程。
显示,早在近10年前,在这项技术刚刚起步之时,药明康德就开始布局相关的能力和技术,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,搭建起集发现、合成、分析纯化和测试等能力的一体化赋能平台。目前,该平台已成功支持超过120款TPD分子的开发,其中20余款顺利推进至临床阶段。例如,近期发表的一项就报道了一种新型PROTAC分子优化策略,药明康德生物学平台为该研究成功构建了HiBiT细胞系,提供了PROTAC功能验证的细胞学检验方法,并充分验证了优化型PROTAC更强有力的IDO1降解效果,为药代动力学以及最大耐受量毒性分析奠定了基础。
科学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。从手术、放化疗到近年来的多种新兴疗法,每一步进展都承载着为全球GBM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。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、新技术的迭代升级,以及产业界的合力,战胜“致命脑癌”是可期的。期待未来更多突破性疗法从实验室走向临床,为患者带来更多生的希望。
参考资料:
[1] Pouyan, A., Ghorbanlo, M., Eslami, M. et al. Glioblastoma multiforme: insights into pathogenesis, key signaling pathways,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. Mol Cancer 24, 58 (2025). https://doi.org/10.1186/s12943-025-02267-0
版权说明:本文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,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。转载授权或其他合作需求,请联系wuxi_media@wuxiapptec.com。
免责声明: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,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,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。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。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,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
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